成都日报:七年超过3500名川港学生互访交流 打开了两地年轻人的新世界

2017-08-17 472
字号:
分享

“香港同学知道我们找不到路,主动带我们去一个又一个的地方”……一段段朴实的话语,记录的是四川学生在香港互访交流期间的点点滴滴。从2011年开始,通过四川之友协会,累计超过3500名川港学生互访交流。

川港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能促进双方相互了解,从而打开年轻人的新世界。这件事,四川之友协会一做就是七年。七年来,累计156批超过2200名四川学生到港交流,55批超过1367名香港学生来川学习实习。

90后香港青年在四川萌生创业想法

       7月下旬,香港城市大学法律专业在读博士洪英毅到成都的8天7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曾经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进行学习交流,了解那边的创业情况。相对于美国,成都在创业优惠政策和硬件配套设施方面做得非常好。成都不仅对高端人才创业给予资金支持,还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住房保障。随着这里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多,成都将为我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

       1993年出生的香港青年庄文杰,三年前通过四川之友协会来到四川成都。也正是那次交流,让当时才20出头的他看到了商机,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去年毕业之后,庄文杰和学弟学妹合伙,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始了动漫创业之路。公司虽然规模小,创业一年多,运营还是过得去。

       “内地的动漫创意产业风生水起,香港也是国际人才汇聚的地方。”关于未来,庄文杰有他的新思考,他希望把内地作为人才库,通过四川之友协会,把动漫高手还有他们的产品,介绍到香港。“简单的说,他们出创意和作品,我帮他们在香港找买家。”  

香港“取经”激发年轻人的活力

       8月初,在香港尖沙咀港晶中心901B室,四川之友协会(香港)的“根据地”。来自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陈燕和其他川内11所职业教育学院的老师代表们齐聚在这里,他们带着一连串问题和任务,到香港港专等学校“取经”,深度了解川港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实习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有多大?”“学生可不可以转专业?”在四川访港交流团与香港港专交流中,来自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彭裕红显然是有备而来的。连连发问背后是对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好奇和求知欲。对于新事物的好奇,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很多四川学生。

       每一个到访香港的四川学生,都会在四川之友协会(香港)的“根据地”分享心得。“我看到了香港政府实践环保理念的成品,他们运用各种措施让节能最大化。”智能办公室、混合通风系统、风力发电机、活动式垂直遮光装置、雨水回收处理、屋顶绿化……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余陈美列举了诸多香港环保举措。

       虽然交流时间是短暂的,但这个经历就像一粒种子,慢慢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而后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结出硕果。这是四川之友协会(香港)会长韩瑾最乐见的成果。“通过强强联合,真正将川港两地年轻人的活力激发出来。”

川港学生互访交流的“超级联系人”

       如何打开川港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两地互动和交流?从四川走出去的韩瑾又把目光投回了四川。2010年4月,韩瑾在成都投资创办了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在韩瑾的努力下,利用自己在香港的优势,2011年,首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学生赴香港交流。此后,连续7年,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纷纷加入四川大学生香港行的行列中。而韩瑾也成了大家眼中,川港学生互访交流的“超级联系人”。

       回想起2011年,第一个四川大学生赴港交流团成行。吃住行成为了摆在韩瑾面前最现实的问题。“香港的酒店价格就是海鲜价,今天五百,明天一千。” 为了让赴港交流长期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韩瑾索性买了一套60余平方米的住宅,四个房间15个床位,家具都是韩瑾亲手组装的。韩瑾打造的“长江之家”虽小,但一应俱全,访港学生称赞在这里是住好、吃好、学好、分享好、体验好。

       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团队,韩瑾都要亲自带队,陪着学生们参观、讲解。在香港大学,他跟学生们漫步在依山而立的校园,给他们介绍香港的学校。偶尔他也会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聊聊明星八卦……

       如今韩瑾最乐意的事就是陪学生,这些参观点位韩瑾走了156遍。“对我来说,每次都一样,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所以,每次的互动交流都不同,我的感受也不同。” 韩瑾坦言,人的精力总要消耗,但他并不觉得累,他非常享受和年轻人的互动交流。

原文链接:http://vshare.cdrb.com.cn/?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normal/article/2/122499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