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中环7年走了156遍 “香港巴菲特”的川港教育情

2017-08-17 466
字号:
分享

八月酷暑,正值暑期。在香港九龙尖沙咀的港晶中心901B室,狭小的会议室,因为一批四川人的到来,显得异常热闹。

受四川之友协会(香港)会长韩瑾邀请,来自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陈燕和其他川内11所职业教育学院的老师代表们齐聚在这里,接下来他们会到香港港专等学校“取经”,深度了解川港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通过川港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促进双方相互了解,从而打开年轻人的新世界。这件事,幕后的操盘手—韩瑾已经做了7年。过去7年,累计156批超过2200名四川学生到港交流,55批超过1367名香港学生来川学习实习。

作为一名定居香港的四川人,在资本市场淘金的韩瑾,是金融市场公认的赢家。股票市场摸爬滚打20年,他是众人口中的“香港巴菲特”。与此同时,他也是学生们眼中的最美丽的人。从安排住宿到亲自带学生们去交流讲解。7年来,仅是香港中环,他就走了156遍了。但是他告诉记者,“对于我来每次都一样,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买下了“长江之家”

7年2200名四川学生赴港

“实习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有多大?”“学生可以不可以转专业?”在四川访港交流团与港专交流中,来自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彭裕红显然是有备而来的。连珠炮的发问,背后是对另一种教育模式的好奇和求知欲。对于新事物的好奇,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很多四川学生。如何打开川港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两地互动和交流?2010年4月,他回到成都投资创办了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并把“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和大多港澳台教育投资者一样,韩瑾了解西方教育,又承袭东方文化。“除了本校的学生,也希望整合自己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香港行,接触、体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经香港而行远方,开拓视野而立观世界之志向。”韩瑾说话温文尔雅,但是眼镜背后遮不住的是睿智。

2011年,第一个四川大学生赴港交流团成行。吃住行成为了摆在韩瑾面前最现实的问题。“香港的酒店价格就是海鲜价,今天五百,明天一千。” 为了让赴港交流长期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韩瑾索性买了一套60余平方米的住宅,四个房间15个床位,家具都是他亲手组装的。家虽小,但装备俱全,访港学生称赞这里是住好、吃好、学好、分享好、体验好的大House。韩瑾将它打造为温馨的“长江之家”。

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团队,他都要亲自带队,陪着学生们参观、讲解。在中环,他跟同学们坐在香港终审法院的阶梯上,跟他们讲解香港的法治传统。在港大,他跟同学们漫步在依山而立的校园,跟他们介绍赴港学习的要求和流程。偶尔,他也跟同学们聊聊八卦……

从事股票投资20年,如今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韩瑾,最乐意的事儿就是陪学生,中环走了156遍。“对我来说,每次都一样,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所以,每次的互动交流都不同,我的感受也不同。” 韩瑾坦言,人的精力总要消耗,但他并觉得累,他非常享受和年轻人的互动交流。

背靠内地人才库  

香港青年的创业“生意经”

旺角餐厅、时钟广场、紫荆路……漫步校园,恍如身在香港。这是位于成都市三环路十陵立交桥外侧的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与“长江之家”遥相呼应的,这里还有一个“香江之家”,专为来川交流访问的香港大学生提供。

香港青年庄文杰,就曾住在“香江之家”。短暂的四川之行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1993年出生的香港人庄文杰,2013年在四川之友协会的帮助下,来到四川成都。也正是那次交流,让他看到了创业的商机。“内地的动漫创意产业风生水起,香港也是国际人才汇聚的地方。”因此,毕业之后,庄文杰和自己同校的学弟学妹合伙,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始了动漫创业之路。公司虽然规模小,创业一年多,运营还是过得去。

背靠内地大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关于未来,庄文杰也有了新的思考。公司人手很少,生产力跟不上。他希望把内地作为人才库,通过四川之友协会,把动漫高手还有他们的产品,介绍到香港。“简单的说,他们出创意和作品就是,我帮他们在香港找买家。”  

暑期的交流很短暂,但每次的经历就像一粒种子,慢慢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而后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结出硕果。这是韩瑾最乐见的成果。为此,他还帮庄文杰在四川联系了动漫多媒体基地,邀请庄文杰去做技术指导。“通过强强联合,真正将川港两地年轻人的活力激发出来。”

川港教育交流怎么做?

整合优势资源 鼓励川港青年创业

长期从事川港两地年轻人教育交流,与超过2220余名四川大学生相继访港行成对比的是,到川交流的香港大学生的数量只有四川大学生的一半。“香港学生都是全免费项目,包机票、包食宿,如何吸引香港青年?”韩瑾也陷入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北京上海不用说,四川对于香港年轻人还是很陌生,所以只是免费,其实吸引力是没那么大的。”韩瑾说,免费会让人不珍惜难得的机会;相比免费,香港大学生更看重这种互访交流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扎根两地青年交流工作多年,韩瑾认为川港两地青年交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为交流模式,通过活动、互访的形式;目前正在推动的交流实习,加深彼此了解;接下来将实现资源整合,鼓励两地青年创业。譬如,类似庄文杰的经历。

一边是从股市投资赚钱,一边把受益投资教育,推动川港青年互动交流活动。现在几乎每周,韩瑾都会接待一批内地学生来香港学习、交流。但是他依然乐此不疲。对于这件事,他说,自己将会一直做下去。“之所以钟情教育,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输家。不管是学生、社会、政府,每个参与者都是赢家。”在韩瑾看来,主导川港青年交流没有输家、只有互利共赢。

封面新闻记者 张想玲 香港摄影报道

数说川港教育交流:

2011年,首批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学生赴港。此后,连续7年,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学生纷纷加入“四川大学生香港行”的行列中。自2011年起,连续7年累计156批超过2200名四川学生到港交流,55批超过1367名香港学生来川学习实习。

原文链接:http://news.huaxi100.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5&id=926282&mobile=yes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