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知长江
新闻中心
招生信息
就业创业
教学部门
职能部门
川港交流
教育资源
人才培养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建校六年来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理念、模式,以产业、企业为目标“靶向”,以“共建共享”机制为纽带,整合行业、企业等资源,解决了人才产销错位问题,探索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办学路子。
6年3000余名高校生“川港行”
“四川学生开朗、热情,就像是老朋友。与他们一起上课时,我发现内地学生很少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这点跟香港不太一样。”陈建廷感慨道。
陈建廷来自香港,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通过为期一周的“香港大学生四川行活动”,他来到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与内地学生同吃住、同学习、同游览名胜古迹,对四川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收获了内地学生的友谊。
陈建廷能够免费来四川高校交流、学习,得益于“大学生川港行”活动。作为该活动的发起高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2011年启动了“四川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四川长江职业学院董事长韩瑾说,该校70%的生源来自农村,举办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拓展学生们的眼界。之后,学校又发起“港川青年学生配对交流”活动,邀请香港高校学生到内地交流。
2013年,“大学生川港行”活动范围扩展至四川全省高校。据统计,截至2016年初,四川省内54所高校共2085名四川大学生赴港交流,也接待了1281名香港学生来川学习。
四川大学学生王九翔是“四川大学生香港行”第100个交流团的学生代表。在港的5天时间里,他和同学们与金融界精英面对面聊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去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近距离感受香港大学文化。王九翔说,此行让他体验到同一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在成长道路上拓宽了视野,多了一份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韩瑾说,这些交流活动作为川港大学生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增进川港两地高校、学生间沟通、合作,为两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放飞青春梦想创造了条件。
“5+5+5”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川港两地青年学生交流活动中,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借助两地高校资源,搭建起“交职结对5+5+5”平台,推动香港高校、川内高校、合作企业等多方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据介绍,从2015年起由香港职业训练局所辖的五所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与四川五所公办高职院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五个川港合作特色中心共同开展“港川交职结对5+5+5”活动。该活动通过学生互访、教师研讨、课程观摩、教学实训,促使川港两地职业院校聚焦职业教育,共谋发展提升。
其中,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五个川港合作特色中心包括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川港动漫与创意媒体发展中心、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训中心、川港不动产发展研究中心,由香港高校、川内本科高校及行业优势企业与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共同组建。
“这一平台建成后,为高端学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及毕业生的海外升学和就业拓宽了渠道。”韩瑾说。
借鉴香港职教经验 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建校六年来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理念、模式,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紧紧跟踪市场用人导向,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全过程。学院建立了与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以产业、企业为目标的“靶向”办学。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执行院长许仁忠教授介绍说,该校成立了由行业协会优秀专家、企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每年对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基本做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到哪儿,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儿”的目标。
除紧盯市场需求外,学院与香港高校和川内公办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港标优质课程。如《中国金融服务》课程就是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与香港明爱专上学院共同开发的,是一门向香港访川学生介绍内地金融服务行业现状的通识性课程。同时,学校根据学生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以提升育人质量。学院放开专业选择,实行弹性课程方案,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未来求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
许仁忠说,学校的育人目标是不仅仅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还重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产业链上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完)
原文链接: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7-01/12/c_1120296267.htm?isappinstalled=1&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