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知长江
新闻中心
招生信息
就业创业
教学部门
职能部门
川港交流
教育资源
人才培养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2020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组建10年来,不断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能力。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川教督委函〔2020〕10号)文件精神要求,依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我校对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并形成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是2010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秉承“细节、专注、责任、创新”的精神,遵循“以人为本、打造品牌、争创一流、走向国际”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美誉度高的民办高职院校。
学校位于成都市东三环十陵立交外侧,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方便。目前,学校建有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教育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学院、健康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鼎利学院(互联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通信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工程造价、酒店管理、社会体育等45个专业,涵盖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旅游、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医药卫生等10个专业大类。学校依托独有的香港教育资源优势,推动川港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川内知名高校、香港高校、行业优势企业共建8个川港特色实习实训中心。学校与一百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
2015年9月,学校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12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四川省文明校园”。2018年8月,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民办高职院校。2019年6月,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2020年5月,学校被批准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成都集训基地。
二、办学基础能力
(一)学校办学经费收入
学校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为事业收入。学校2017年办学经费收入为10108.7万元,2018年办学经费收入为11668.99万元,2019年办学经费收入为14576.81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为学生奖助学金、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民办院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国培、职业教育等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2017年投入为1039.91万元,2018年投入为1079万元,2019年投入为1696.35万元。
同时,学校积极尝试,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从2017年30.06万元、2018年7.74万元,2019年44.28万元。技术服务到款主要为纵向科研、横向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到款。2017年到款39.2万元,2018年到款46.7万元,2019年到款13.6万元。
(二)基础设施配置
学校占地面积552378.36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88919.49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3748.6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不断增加,从2017年的6315.6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7562.83万元。校内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三)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努力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目前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1200Mbps,主干网带宽达到千兆,网络信息点数5520个,数字资源总量3142GB。有624门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建有网络教学资源,部分专业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一卡通使用范围涵盖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上机上网、住宿管理。构建了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行政办公、教务教学、招生就业、学生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课堂及实训教学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
(四)实践教学
学校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仪器装备进一步完善,大力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建设。结合专业群建设,本学年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6个,新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新增项目工作室5个,现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8个,校内实践基地95个。2019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时间达3707309人日;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3750个,基本满足学生校内实践教学需要。2019学年,学校职业培训7354人次,38210人日;与244家企业正在开展校企合作,其中本地企业223家,较好的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学院制改革
学校探索实施了校院二级管理三级运行的机制,逐步下放管理权限,规范管理行为,有序推进配套体制机制改革。组建成立13个专业群,以期消除原有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专业资源共享,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发展。建立了18个研究室(工作室、中心),探索推动新技术在专业群中的应用和专业的交叉发展。经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学习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为今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开设有通信技术、会计、工程造价、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酒店管理、社会体育等45个专业,涵盖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等、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文化艺术、医药卫生、旅游等10个专业大类。学校按照“集、增、减、停”的专业设置方针,根据各专业发展情况对年度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动态控制专业规模。2017年新申报开设护理专业,于2018年9月招生。2018年11月,新申报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5个专业,于2019年9月招生。2019年11月,新申报虚拟现实应用技术、跨境电商、物流信息技术3个专业,于2020年9月招生。其中,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动漫设计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空中乘务、酒店管理等专业与四川省和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地方产业匹配度较高,属于地方支柱产业相关专业。
(三)推动中心特色发展,拓展平台资源
依托各川港特色创新发展中心资源,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新的成果。
川港通信与网络安全实验中心加入中国电子劳动学会校企合作促进会会员单位、成都市大数据协会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成员单位,引入华为职业认证、华三职业认证,成功申报红帽培训合作伙伴,引入红帽认证,与新华三集团签订新华三网络学院,建立新华三ATAC授权考试中心,获批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成都集训基地。
川港金融实验中心将校企合作单位京东金融纳入中高职衔接合作体系,形成“校-校-企”中高职衔接互联网金融京东订单班,借助华西期货成都营业部以及宏信证券红庙子街营业部,开展投资者教育、防非打非等活动;联合中心会员单位,开展金融类从业资格证书线上学习平台建设,目前已进入小程序开发阶段。
川港教育与城市服务发展中心,召开川港学前教育专业合作课程研讨会,举行第二届川港教育与城市服务发展中心论坛;开展川港连线《普通话运用》和《幼儿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课程活动。
不动产发展研究中心筹办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创新杯”BIM技能大赛,成立了S2工作室,配合四川建院做好与VTC合作课程《土建建模技术》的建设,成功申报“1+X” BIM证书试点院校,承接市人社局第四届四川工匠杯职业技术大赛室内装饰设计项目组工作。
川港社会体育发展中心参与编制我国第一个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团体行业标准:《四川省体育专管运营等级划分与评定》。
鼎利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的创新与实践”案例;成功申报(省级)2019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典型示范案例”——“实施 UBL 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分层分流培养”案例。
(四)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全方位、多形式合作
1.借力中心发展,促进专业实训条件改善。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中心多方参与资源共用的作用。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资产总值从2017年的601.6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714.29万元。学校还加大投入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切实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
2.开展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验收准备工作,完成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校企联合招生方案、培养计划,优化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规范校级试点专业建设,严格审批条件。总结国家级、省级学徒制试点项目改革经验向其它专业群推广,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学年新增订单班9个、现代学徒制班5个,学生562人,专业覆盖率达46.16%,学生覆盖率达6.83% 。
3.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努力争取到一系列由行业和企业自主发起的校企合作项目,形成了“课程体系共定、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过程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合作体系。2019年校企共同开发课程26门,共同开发教材14种,订单培养学生1214人,接受顶岗实习学生1225人。学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2017年为171.96万元,2018年为267.19万元,2019年为442万元。大大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切实提高了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校级职业技能竞赛,推动省级竞赛取得新成绩
2019学年,学校组织开展了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校赛、广告创意策划大赛、智慧交通汽车美容技能大赛等7项校级竞赛。受疫情影响,多数国家级、省级比赛延期举行,本学年累计参加比赛28项,获奖21项,获奖率75%,较上学年提高10%,获奖个数为47,其中国家部委级获奖3个,省级获奖26个,行业竞赛获奖18个。
(六)课堂革命,成效为本课程建设持续发力
1.改革教学模式,提升课程信息化教学水平。引进智慧树优质教学资源,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巴蜀文化》、《音乐鉴赏》等9门网络公选课;推动信息工程与数字创意系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混合式教学试点,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完成《军事理论》课程知新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启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VR游戏设计与制作》的建设。
2.开展核心课程成效为本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堂革命。全面推动成效为本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引导各专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成效为本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38门核心课程立项建设校级成效为本课程和课程思政课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政育人理念开展成效为本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或教材的编写。已验收32门,经评审,通过验收29门,暂缓通过3门。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严格教材选用,鼓励建设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运动技术专修(团操)》获批立项建设
2.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教学单位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2门省级第三批创新创业示范课通过年检,申报省级第四批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门,《品牌策略与设计》通过评审,进入公示期;6门院级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建设项目顺利结题;以课程建设带动项目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获批立项2019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其中有8项是以立项课程为基础进行申报,2020年度新申报61项。
四、“双师“队伍建设
(一)师资结构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按照“重用重培并举、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校内培训与企业实践锻炼相结合、学历提高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完善考评机制与健全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坚持“数量逐年充实,质量稳步提高,结构持续优化,活力不断增强”的原则,充分利用区位和香港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措施落实,持续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学校现有教职工643人,专任教师431人,其中专业教师309人。此外,还从行业企业聘任一线的技术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初步构建起一支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持续实施“教师成长”工程,助力教师职业化成长
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开发教师培训项目,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系列活动和新教师研培项目,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落地。2019学年组织校内线上线下培训共计22次,覆盖教师1100人次,较上一学年增加532人次;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参培人员5人,受疫情影响,教师外出参加校校、校企交流培训共计131人次,参加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150人次;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共计67人次,学习生产服务一线工作流程,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帮助教师提升岗位实践能力。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173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0.14%。
五、学生发展
(一)招生情况良好,社会认可度提高
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12839人。近三年报考我校学生人数较多,新生入学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2017年新生入学人数3772人,2018年新生入学人数4178人,2019年新生入学人数4435人。
(二)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学校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双证书”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把职业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之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同时将学生双证书纳入毕业资格审查,促进学生与社会行业能力要求的对接。
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现有资源,积极面向社会和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学校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备汽车维修工、会展策划师、茶艺师的初中高级鉴定资质。同时,学校是成都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SYB创业培训基地、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基地、中国(美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授权考试中心、四川省“九大员”双证学院,所开展的职业资格证覆盖了学校主要专业。
2017-2019年,毕业生中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数(中、高级)分别为455人、276人、375人;获得社会认可度高的其他证书获得数分别为1779人、1901人、2183人。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校立足实际,将“提高供需双方对接度,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举办分类别、分行业、分地区的校园招聘活动,引入优质企业进校招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便捷平台。运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不断完善以校就业网为主体,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为辅助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长江就业服务信息网”微信公众号与长江就业网实现了互联互通,根据招聘信息涉及的专业有针对性地推送至毕业班辅导员班群,较好的满足了毕业生个性化就业需求。各学院以年级、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各自建立微信群、Q0群,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线上指导与服务。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建立了院系领导、专业老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困难毕业生数据库,并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准确掌握各类困难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经费使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落实落细各类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和经济援助,2019年共为195名毕业生发放117000元的就业困难帮扶资金,发放311人合计373200元求职创业补贴。
2019年学校应届毕业生3011人,截至 2019 年8月1日,实现就业2790人,直接升学144人,就业率为 97.44%,学校就业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7%以上。83.7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省内工作,省内就业的同学中有近82%的毕业生选择在成都就业,这体现出学校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企业资源优势,为学生留在成都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在深抓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努力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六、社会服务能力
(一)发挥学校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积极做好校地结对帮扶,开展精准扶贫,推动色达县歌乐沱乡草坡村脱贫攻坚。完善结对帮扶模式,采取“1+1+1”结对帮扶,即“一位班子成员加一个党支部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的帮扶模式,精准地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帮助。2019学年,学校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帮扶地调研共计21人次。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张金保老师获得色达县委组织部2019年驻村干部考核优秀奖。
开展“以购代捐”活动,发动全校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共订购大蒜3600余斤,价值36000余元。成立学校扶贫基金会,学校师生捐款超过4万元,款项用于资助我校色达籍学生、开展扶贫公益活动、救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服务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学校已向歌乐沱乡捐赠2万元灾后重建基金。开展“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示范课培训,送教到县、到乡,并捐赠书籍1100余册,价值3万余元。开展支部帮扶,商学院党支部与草坡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组织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课和慰问活动;学校10个党支部分别与草坡村10户建卡立档户结对帮扶,开展了专题调研和物资慰问。
学校于2019年10月被中共色达县委、色达县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集体”,色达县歌乐沱乡也向学校赠送“驻村帮扶办实事,精准扶贫结硕果”锦旗。
(二)成立长江书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集了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学校原国学研究小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长江书院”。书院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传承作用,愿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华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同根同源文化发掘与交流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相互认同。现已编辑《剑芝诗摘》和《剑芝字帖》,应用于川港两地学生的书法与古典诗词教学;编辑并即将出版《四川民歌论集》和《不如痴斋诗草》。书院将依据此前所积累的丰富资料,继续开展四川原生态民歌研究、晚清与民国诗人、诗社研究。
(三)拓展项目,切实做好社会服务
学校利用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市人社局、区人社局的联系,紧紧围绕市人社局拓展申报各种政府类培训项目,并开展相关社会培训。学校成为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就业服务定点培训机构、成都市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承训机构、市人社四川工匠杯“室内装饰设计”技能大赛承办院校、龙泉驿区技能大赛“焊工”“工具钳工”承办单位。承接成都市技师、高级技师统考(工种)技能鉴定考试成都市考点服务、四川省评标专家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评标专家培训机构项目”、成都市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2020年成功申报人社专项职业能力证书20项,开展龙泉驿区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承接四川省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健康管理师(三级)、高级茶艺师、高级焊工和高级电工技能考试,全面承接省财政局、人事厅、卫建委各类政府类机考工作,全面共计考试鉴定培训2万人次。
七、问题与举措
(一)高质量发展仍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如完善高层次应用型培养体系、普遍实行 1+x 证书、广泛开展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而学校目前面临专业建设系统推进发力不明显、产教融合效果不明显不突出、实践教学薄弱、教师教学能力需大幅提升等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内涵建设工作虽然活动多,但有深入成果的不多,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和深化,要更加深入探究项目,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同时,面对新入学学生的学情学风情况应对不足,还需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好分类、分层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课堂教学质量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二)“四类”人员扩招带来的教学和管理挑战
针对“四类”人员存在的应届与非应届、就业与未就业、不同年龄段等生源多样化等情况,虽已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配套管理文件。但在教学和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如何实现和校验培养质量;如何适应“四类”人员学习、工作、生活需要等挑战。
(三)面临“学习技术”痛点和难点
要适应国家和市场需求,必须开展专业优化,在产教融合中,开展模式创新,必须进行质量革命。但质量革命的四场攻坚战(“结构优化”、“模式创新”、“学习技术”、“质量体系”)之一的“学习技术”,仍是我们面临的痛点和难点。特别是2020年发生“新冠”疫情后的线上教学,如何打造既满足在校大学生也满足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在线学习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而建设新型教学资源,促进慕课的建、用、学、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