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知长江
新闻中心
招生信息
就业创业
教学部门
职能部门
川港交流
教育资源
人才培养
【本网消息】(智慧健康与管理学院 张丹供稿)为深化学生生命认知,构建全周期健康理念,我校大健康系于4月21日下午13:30,在新学术报告厅举办健康讲堂第5讲。特邀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护士长陈珂琦教授,以“练习告别”为主题,结合案例与医学思考,为200余名医学学子带来沉浸式生命教育课。
本次讲座从生命末期,病人可以做的选择、濒死时的信号、生命末期患者的心理变化、生命末期患者的焦虑与担忧、生命末期患者想要什么、练习告别六个方面,系统解析生命终末期六大核心命题。讲座通过多个真实临床案例,结合医学思考,揭示了患者复杂的内心轨迹。
“他们渴望控制疼痛、渴望真实沟通、渴望在触摸中感受温度。”陈珂琦强调,过度治疗往往让患者陷入“23小时痛苦+1小时探视”的困境。案例中范祖祥的四年维持治疗、黄健夫妇从“谎言支撑”到“安宁陪伴”的转变,折射出“不放弃”背后的伦理困境——当医学延长的仅是生理存在而非生命质量,如何让告别成为爱的延续?
活动结束后,参与分享的学生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这是一堂极具温度与深度的“生命教育课”。有学生感慨:“以前总觉得死亡是遥远的话题,但那些真实的案例让我突然意识到,学会告别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爱与责任的深刻理解。”还有学生提到,陈教授讲述的安宁疗护理念打破了传统“不惜一切代价治疗”的认知误区,“当看到黄健夫妇从隐瞒病情到坦然陪伴的转变,才明白真正的‘不放弃’是尊重患者的意愿,让他们在生命最后阶段依然能感受到尊严与温暖。”
这场对话不仅传递专业理念,更在年轻医者心中播下“向死而生”的种子:治疗不应止于技术对抗,更要成为传递生命温暖的桥梁。正如《最后的期末考》所言,告别不是终点,而是重新理解生命的起点——当我们学会直面死亡,或许才能真正读懂“爱”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