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知长江
新闻中心
招生信息
就业创业
教学部门
职能部门
川港交流
教育资源
人才培养
本书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和其他关注城市设计、密度、城市理论、东亚都市主义,以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最基本的。
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最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香港造城记》一书的三位作者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本书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和其他关注城市设计、密度、城市理论、东亚都市主义,以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最基本的。
作者希望一位哲学工作者来翻译他们的著作,而丁沃沃(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推荐了我。这便有了我与这本书的中译本之间的故事。坦率地说,作者的希望可能是贴切的。他们的基本目标不只是从技术角度描述香港,而且试图揭示其对“造城”的启发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建筑学界普遍反思先前的规划和设计缺乏理念和哲学,本书的作者们就是试图在这一背景中推动反思。只是,对我来说,翻译是一件苦差事。不过,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务。这并非直接源自我的兴趣,相反,因为这样的工作实际上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我很焦虑。接受它的理由很简单:理论的义务。这种义务感,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了丁沃沃教授以及她的团队的极大鼓励。作为一名建筑师,丁教授在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中都没有那种惯常的技术理性气息,相反她带的整个团队一直都致力于从人的维度来探索建筑问题。本书的作者,以及丁沃沃教授,如果说他们在技术理性的边界上给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提出了居住的社会历史依据问题,给哲学家们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合理性依据问题,那我们这些搞哲学的又如何回应呢?我想通过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考接过这类问题。
——译者
世界之城的兴起
19世纪后50年里的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得高层建筑的建设成为可能。第一个就是爱丽莎·格雷乌斯·奥蒂斯1852年于纽约发明的电梯,它使人们在建筑物内不需要自己花力气就可以迅速上升。五年后它在位于曼哈顿百老汇大街488号的豪沃特百货公司中正式投入使用。第二项革新是钢铁以及钢架结构的使用,它使得高层建筑不再需要厚实的承重墙,而只需重复排列相同的楼板即可。有了这些发明,无论是细长的塔形建筑、超薄的平板式建筑,还是围绕采光井的笨重的高层建筑都可以被建造出来。第三个发明是机械通风设备以及威利斯·H·考瑞尔在1902年制造出来的空调,它使得建筑在保持高度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
芝加哥在1871年曾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火灾,它迫切需要迅速地再发展。由于这个原因,它成了垂直型城市化建设最重要的早期实践者,1885年建设的10层高的家庭保险大厦就是这个进程的开端。然而,纽约很快就超越芝加哥成为了摩天大厦之都,它于1929年建设的77层的克莱斯勒大厦高241米,这个纪录很快在两年之后被楼高381米、共102层的帝国大厦所超越。从那个时候起,不光是纽约,还有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都在不断地攀高,也包括香港。后者独特的地方在于,尽管它一直都是密集的,但其建筑在几十年里都令人吃惊地保持着低层。例如,最高级的酒店(如香港大酒店和告罗士打大厦)基本都有充裕的地板至天花板的高度、宽敞的有遮挡阳台、对流通风系统、风扇和电梯,但它们通常只有6层,最多不过8层高。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高70米的13层汇丰银行大厦(1935)在这个城市中鹤立鸡群:这一超然地位15年没有被动摇,之后也只是被它的竞争对手——高76米的中国银行大厦略略胜过。建筑高度的提升过程并非平稳进行,而是跨越式前进。在从1966年到1973年的7年间,香港最高的建筑高度经历了6层的轻度变化:从28层到31层再到34层,最终超过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100米。就在1973年,康乐大厦(很容易从它通俗的命名方式辨认出来,它真正接近了“摩天大厦”)突破性地以50多层楼、178米的建筑高度成为了香港的新地标。至此以后,香港最高的建筑高度在整整30年里不断稳定地持续攀升,最终于2003年达到了415米。第二次大幅度的高度跳跃就是环球贸易中心的竣工,一下跨越了30层:这对于它所处的九龙半岛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显示了半岛的中心地位和潜力,宣告了这个地区终于解除了启德机场(1998年关闭)航线的制约。
因此,当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的时候,它也开始步纽约之后尘,敞开胸怀迎接大规模的摩天大厦的到来。与纽约围绕着固定中心区集中建设的做法不同,香港的摩天大厦群是分散式的——它分布在不同地区,既有相对集中的分散,也有更零散的分布。这样的表述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它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情形:不但在繁华市区的中心和外围可以见到超高建筑群,在中心和外围之间也几乎随处可见;在分布于偏远地带的新城区也有它们的身影。此外,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九龙半岛上的启德机场——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片区域内的建筑高度一直受制于飞机的航线——摩天大楼的分布会更为广泛。
索书号:TU984.26
书名:《香港造城记》
馆藏地址:图书馆一楼综合展示书架